北京同步輻射裝置助力甲脒基有機半導體配體調(diào)控二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為了研究不同有機半導體配體對鈣鈦礦結(jié)晶動力學的影響,南開大學研究人員聯(lián)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陳雨副研究員依托北京同步輻射裝置1W1A-漫散射實驗站,開展了掠入射廣角X射線散射(GIWAXS)原位變溫測試,探究了TTFA-Pb和BTFA-Pb由溶膠-凝膠到鈣鈦礦的成核機理和結(jié)晶動力學。發(fā)現(xiàn)TTFA有機配體通過在前驅(qū)體溶液中形成更大的團簇,降低成核能壘,誘導晶體的成核和定向生長,從而大大提高薄膜質(zhì)量。得益于提升的薄膜形貌,降低的激子結(jié)合能和非輻射復合,(TTFA)2MAn?1PbnI3n+1?(n = 5)的光伏器件獲得了19.41%的光電轉(zhuǎn)化效率(PCE),這是FA基有機配體的2D RP?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紀錄值。該工作為理解2D RP鈣鈦礦薄膜的成核和生長過程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并突出了基于FA的半導體配體材料在高效2D?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巨大潛力。
相關工作于10月27日以“Nucle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in 2D Ruddlesden-Popper Perovskites using Formamidinium-based Organic Semiconductor Spacers for Efficient Solar Cells”為題發(fā)表于國際頂級材料綜合期刊《Angewandte Chemie》上(DOI:?10.1002/anie.202314690)。第一作者為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王瑞和董西悅,通訊作者為南開大學劉永勝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高能所陳雨副研究員。
相關背景:具有大塊有機配體的層狀二維(2D)鈣鈦礦與3D鈣鈦礦相比,表現(xiàn)出更好的內(nèi)在環(huán)境穩(wěn)定性。然而,由于無序的晶體取向和量子限域效應,2D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的光電轉(zhuǎn)換效率(PCE)仍低于3D PSCs。開發(fā)合適的大塊有機配體調(diào)節(jié)晶體取向,改善薄膜形貌和降低激子結(jié)合能(Eb)是獲得高效穩(wěn)定的2D PSCs的有效策略。
二維Ruddlesden-Popper?(RP)鈣鈦礦的化學式為(L)2(A)n-1BnX3n+1,其中n表示角共享[BX6]4-八面體層數(shù)。A、B和X分別表示一價有機陽離子、二價金屬陽離子和鹵素陰離子,L是大體積的有機配體。共軛有機半導體配體在二維鈣鈦礦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甲瞇(FA)作為A位陽離子在高性能三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FA基有機配體在2D)RP鈣鈦礦中卻很少被研究。鑒于此,南開大學劉永勝課題組設計了兩種基于FA的有機間隔配體,分別含有稠環(huán)雙噻吩(TTFA)和非稠環(huán)雙噻吩單元 (BTFA),用于2D RP PSCs。
BTFA-Pb和TTFA-Pb薄膜的原位GIWAXS以及二維RP鈣鈦礦結(jié)晶過程的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