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聯(lián)系我們English中國科學院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科學傳播 > 科普園地 > 粒子物理
神秘的“綠色熒光”
2009-07-22 |文章來源: | 瀏覽次數(shù):  |

一百多年前,手藝高超的德國玻璃工人會制造一種能發(fā)出綠光的管子,有錢人家將它懸掛在客廳里做裝飾品,以炫耀他們的富有。這種管子曾引起過很多科學家的興趣,一位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化學家兼物理學家威廉·克魯克斯(William.Crookes)(左圖)對這種能發(fā)光的管子著了迷,很想弄清楚這些光線究竟是什么,他做了一根兩端封有電極的玻璃管,將管內的空氣抽出,使管內的空氣十分稀薄,然后將高壓加到兩塊電極上,這時在兩極中間出現(xiàn)一束跳動的光線,crookes-tube.jpg (17991 字節(jié))這就是很多科學家潛心研究的稀薄氣體中的放電現(xiàn)象。玻璃管內的空氣越稀薄,越容易產生自激放電現(xiàn)象。但是,當玻璃管內的空氣稀薄到一定程度時,管內的光線反而漸漸消失,而在陰極的對面玻璃管壁上出現(xiàn)了綠色熒光。這種陰極發(fā)射出來的射線,肉眼看不見,但能在玻璃管壁上產生輝光或熒光??茖W家們稱這個神秘的綠色熒光叫“陰極射線”,稱這些發(fā)光的管子叫“陰極射線管”,又稱“克魯克斯管”(右圖)

克魯克斯為了搞清楚陰極射線究竟是什么,他制作了各種形狀的陰極射線管,并進行了很多實驗,其中有一個現(xiàn)象使他異常激動。他在1879年英國的一次物理學討論會上演示了他的這一最新發(fā)現(xiàn)(右圖是他的陰極射線管的示意圖)。玻璃管中是高度稀薄的空氣,帶負電的陰極產生陰極射線,一個用薄云母片制成的十字放在射線的途中,射線在陰極對面的玻璃管壁上出現(xiàn)了形狀清晰的十字形,這是十字形云母片投下的影子。影子的形狀證明了熒光是由于陰極沿直線發(fā)射出的某種東西引起的,而薄云母片把它們擋住了。這些都是在場的物理學家們早就知道的。就在這時,克魯克斯爵士拿起一塊馬蹄形磁鐵跨置在管子的中部,奇跡出現(xiàn)了,十字形的陰影發(fā)生了偏移!克魯克斯爵士得意地說:“由此可見,陰極射線根本不是光線,而是一種帶電的原子。否則,它們怎么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呢? ”陰極射線不是光線而是帶電粒子!在座的科學家們都震驚了。很多人將信將疑。

由此,對陰極射線的本質有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德國物理學家認為陰極射線像普通的光線一樣是以太中的波動,以克魯克斯為代表的在英國物理學家中流行另一種觀點,認為陰極射線是由陰極發(fā)射的帶負電的粒子所組成。

要判斷兩種理論究竟哪種正確,需要更多的實驗研究,然而實驗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那時,人們只限于觀察玻璃管內的現(xiàn)象,因為陰極射線到達管壁就被停止了。若能將陰極射線引出放電管外,就可以更方便地進行觀察和測量,進一步研究在放電管內無法進行的實驗。

1889年德國物理學家勒納(Philipp Lenard(左圖)做到了這一點。勒納的老師、著名的物理學家赫茲(Heinrich Hertz )(右圖)經觀察到過這樣一個現(xiàn)象:陰極射線能夠穿過置于放電管內的金屬筒。在赫茲教授的啟發(fā)下,勒納做了一個特制的玻璃放電管,在管子的末端用一個很薄的鋁片封口,他發(fā)現(xiàn)陰極射線能夠穿過鋁片繼續(xù)在管外的空氣中行進(右下圖)。實驗表明,從鋁窗發(fā)出的射線和放電管內的射線具有相同的性質,即它們都能激發(fā)熒光,都可被磁鐵偏轉等等。

這個發(fā)現(xiàn)使勒納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實驗成果。他進一步證明了陰極射線有某些化學效應,例如使照相底片感光、使空氣變成臭氧、使氣體電離導電等等。還發(fā)現(xiàn)射線在氣體中散射,散射隨氣體的密度而增加;射線對不同物體的穿透本領不同,吸收率和物體密度有直接的關系。勒納證明了陰極射線即使在真空中也帶負電,還發(fā)現(xiàn)陰極射線有不同的類型,它們在磁場中偏轉的程度不同。

勒納對陰極射線的研究成果,不僅增加了人們對這些現(xiàn)象的了解,而且在許多方面都成為以后電子論發(fā)展的基礎。尤其是勒納關于陰極射線可存在于放電管外的這一發(fā)現(xiàn),開辟了物理學研究的新領域,它促進了對其它遠未弄清的類似射線源的研究。鑒于勒納的研究工作的科學價值和它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授予他190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關陰極射線的謎引起了著名的卡文迪什試驗室主任湯姆遜(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左圖的濃厚興趣。他思索著用什么方法可以解開這個謎呢?要是真像克魯克斯所說的那樣,陰極射線是一種帶電的原子,那么它不僅能在磁場中偏轉,也應該在電場中偏轉。湯姆遜認為更重要的是應該設法測出陰極射線中那些原子的質量。

人們都知道,原子是非常非常輕的東西,在湯姆遜那個時代,世界上還沒有人發(fā)明出一種可以稱原子質量的“秤”,沒有人知道該怎樣測量出如此微小的質量。年輕的湯姆遜憑著他頑強的探索精神和扎實的實驗技巧,一次又一次地改進自己的裝置,克服重重困難,最后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右圖為湯姆遜和他的陰極射線管

湯姆遜特制了一只克魯克斯陰極射線管(左下圖,右下圖為示意圖),在管子的中間添了一對金屬電極DE,在管子端部的管壁上貼了一張標有刻度的標尺。當克魯克斯管接通電源后,從陰極C發(fā)出的陰極射線穿過兩個狹縫AB,使陰極射線成為細束,然后穿過金屬板DE之間的空間,最后打在管壁標尺的中心,并發(fā)出熒光。然后,他在中間的那對電極DE上加上一定的電壓,于是,和克魯克斯的實驗一樣,看到了同樣奇妙的現(xiàn)象:陰極射線被電場推向一邊,不再到達標尺的中心。如果將DE板上的電壓反向,發(fā)現(xiàn)陰極射線就偏離中點到達另一邊,從偏轉的方向清楚地表明: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thomson-crtdrawing.gif (5062 字節(jié))

克魯克斯實驗觀察的是陰極射線在磁場中的偏轉,湯姆遜的實驗觀察到了陰極射線在電場中的偏轉。這再一次證實了克魯克斯的觀點:陰極射線是帶電的“原子流”,而不是什么光線,因為光線通過電場時是不會發(fā)生偏轉的。

湯姆遜巧妙地將電場和磁場結合起來,首先測出了陰極射線的速度,并進一步測量出了陰極射線中帶負電的“原子”所攜帶的電荷量和它的質量的比值,稱為“荷質比”。

湯姆遜發(fā)現(xiàn),不論射線是怎樣產生的,對于射線中的粒子來說,都具有相同的荷質比值。例如,改變放電管的形狀和管內氣體的壓力,可使粒子的速度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但荷質比值不變。荷質比值不僅與速度無關,更令人驚奇的是,它與使用的陰極物質種類無關,也與管內氣體的種類無關。陰極射線中的粒子應該來自電極或者來自管中的氣體,但湯姆遜的實驗證明,用任何一種物質作電極,用任何氣體充入放電管中,測得的荷質比值不變。而且,測得的陰極射線粒子的荷質比值比以前已知的任何系統(tǒng)的荷質比都大得多,它比帶電氫原子的荷質比值大1700倍。

wilson-02.gif (84754 字節(jié))這么大的差別十分令人驚奇。原因何在呢?不是陰極射線粒子的質量與氫原子相比很小,就是它的電荷比氫原子的電荷大得多。湯姆遜又采用英國物理學家威爾遜(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左圖)發(fā)明的云室,即帶電粒子可以作為一個核心使它周圍的水蒸汽凝成小水滴的方法(右圖),測量了陰極射線粒子所帶的電荷值,發(fā)現(xiàn)它與稀溶液電解中一個氫原子所攜帶的電荷是相等的。這樣,最后確定了陰極射線粒子——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電子”

   

電子的質量僅僅是氫原子質量的1/1700,而且不管什么來源得到的電子,都具有相同的性質。湯姆遜由此得出了明確的結論:原子并不是物質可分性的最后極限,從原子中可以進一步分出電子。從此,人們打開了神秘的原子世界的大門,物理學進入了微觀世界的新紀元。湯姆遜教授的業(yè)績受到了人們的稱頌,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授予他190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湯姆遜的實驗設計得很巧妙,然而其物理思想其實很簡單:如果射線是帶負電的,它們不僅能被磁鐵偏轉,也應該在電場中偏轉。為什么當時很多著名的物理學家想不到呢?事實上,當時有很多人想到了,還做了許多實驗。著名科學家,電磁波的發(fā)現(xiàn)者赫茲就曾做過類似的實驗,但他在實驗中沒有觀察到陰極射線在電場中的偏轉,因而得出了陰極射線是不帶電的錯誤結論。

湯姆遜是從重復赫茲的實驗開始的,他制作了一個類似于赫茲實驗用的克魯克斯管,把偏轉金屬板放在放電管內,金屬板上加一個電壓形成電場,當陰極射線通過電場時,沒有觀察到任何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偏轉。但細心的湯姆遜沒有放過實驗中出現(xiàn)的非常細微的異?,F(xiàn)象。他發(fā)現(xiàn)在金屬板上外加電壓的瞬間陰極射線出現(xiàn)短暫的偏轉,然后很快地回到管壁標尺的中點。

thomson-cathode.gif (6824 字節(jié))湯姆遜抓住這瞬間的異常,分析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可能原因。他認為,克魯克斯的實驗是正確的話?在電場中也應該觀察到陰極射線的偏轉。而現(xiàn)在的裝置中沒有觀察到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偏轉很可能是由于放電管內氣體的存在。他認為,當陰極射線穿過氣體時會使氣體變成導電體,射線將被導電體包圍起來,屏蔽了電的作用力,就像金屬罩把驗電器屏蔽起來一樣,使它不受外部的電作用。由此,他給自己的實驗提出了新的要求,實驗必須在更高的真空中進行。

湯姆遜利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真空技術,將放電管內的空氣一直抽到只剩下極小量的空氣時,終于排除了電離氣體的屏蔽作用,使陰極射線在電場中發(fā)生了穩(wěn)定的電偏轉,偏轉的方向表明射線帶的是負電荷,取得了前人沒有得到的新的物理測量結果。(上圖)由此可見,物理實驗的成果常常是和新的技術發(fā)展分不開的。沒有當時高真空技術的發(fā)展,也許湯姆遜無法確定電子的存在。

從1869年德國科學家希托夫Johann Wilhelm Hittorf,1824-1914)(右一)發(fā)現(xiàn)陰極射線以后,很多科學家,如克魯克斯、赫茲、勒納、湯姆遜等一大批人研究了陰極射線,歷時二十余年。在許多科學家的實驗成果的基礎上,湯姆遜最終發(fā)現(xiàn)了電子的存在。湯姆遜成為最先打開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學大門的偉人。

(高能所科研處制作 內容來自郁忠強編著的《從原子到夸克》)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備案序號:京ICP備05002790號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郵編:100049    電話:86-10-88235008    Email: ihep@ihe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