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聯系我們English中國科學院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學傳播 > 科普園地 > 粒子物理 > 原子模型
土星模型
2010-12-30 |文章來源: | 瀏覽次數:  |

行星結構原子模型|中性原子模型|實心帶電球原子模型|葡萄干蛋糕模型|土星模型|太陽系模型|玻爾模型  

日本物理學家長岡半太郎(Nagaoka Hantaro,1865-1950)1903年12月5日在東京數學物理學會上口頭發(fā)表,并于1904年分別在日、英、德的雜志上刊登了《說明線狀和帶狀光譜及放射性現象的原子內的電子運動》的論文。他批評了湯姆生的模型,認為正負電不能相互滲透,提出一種他稱之為“土星模型”的結構——即圍繞帶正電的核心有電子環(huán)轉動的原子模型。一個大質量的帶正電的球,外圍有一圈等間隔分布著的電子以同樣的角速度做圓周運動。電子的徑向振動發(fā)射線光譜,垂直于環(huán)面的振動則發(fā)射帶光譜,環(huán)上的電子飛出是β射線,中心球的正電粒子飛出是α射線。

這個土星式模型對他后來建立原子有核模型很有影響。1905年他從α粒子的電荷質量比值的測量等實驗結果分析,α粒子就是氦離子。

1908年,瑞士科學家里茲(Leeds)提出磁原子模型。

他們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解釋當時的一些實驗事實,但不能解釋以后出現的很多新的實驗結果,所以都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數年后,湯姆遜的“葡萄干蛋糕模型”被自己的學生盧瑟福推翻了。

高能所科研處制作 內容來自郁忠強編著的《從原子到夸克》、量子論創(chuàng)立、Chemistry網等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備案序號:京ICP備05002790號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郵編:100049    電話:86-10-88235008    Email: ihep@ihe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