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 2016年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與微信特殊“好友”的對話
文章來源:李晨陽  2016-01-21
】 【】 【

  一個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張雙南;一個是熱愛物理,卻聲稱要推翻量子力學的17歲少年。近日,兩人的微信聊天記錄刷爆了朋友圈——

  ■本報見習記者  李晨陽 

  一線科學家做“咨詢” 

  張雙南的聯系方式不是秘密。多年來,他經常收到素不相識的學生發(fā)來的電子郵件,大多是來咨詢科學問題的。對這些青年學生,他基本上是有問必答。

  微信流行后,他在很多講座結尾都附上自己的微信號。該舉動,讓他的好友數量直達600。而這名高二少年是張雙南的一位特殊“好友”,聲稱要推翻量子力學的17歲少年。

  對少年推翻量子力學這份執(zhí)著,同學不理解,老師也不支持,甚至有人建議他不要再上學了?!昂⒆邮遣皇亲呋鹑肽Я??”他的父母心急如焚通過微信發(fā)聲求助,這份苦心打動了張雙南。

  “我最擔心他會考不上大學。”張雙南說。很明顯,“推翻量子力學”的執(zhí)念已嚴重影響了少年的學業(yè),而這可能改變他的人生。

  在張雙南看來,少年雖熱愛物理學,但他對科學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個很膚淺的層面。盡管他聲稱看了很多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書,但也僅僅是看了導論。

  對話最后,少年對張雙南說:“謝謝您,您的話對我有特別大的啟示和啟發(fā),為我今后的物理夢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我明白該做什么了?!?/p>

  然而,他父母坦言:“盡管孩子承認張教授說的都是對的,但還是不能說服他?!睘榇耍瑥堧p南特地發(fā)給他們一篇相對簡單的廣義相對論的論文,并表示:“如果孩子能看懂這篇文章,我愿意帶他作一點基礎的研究?!?/p>

  能否拯救錯位的科普 

  “從這個孩子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睆堧p南說,“在我們國家,很多人是不知道何謂科學的,哪怕是非常熱愛科學的人群。”

  科學的對錯不能依靠哲學或直覺來判斷,也不是純粹的邏輯推理?!翱茖W需要實證”,這個最基本的概念,卻難倒了一大批校園里的尖子生。

  “從來沒有人告訴孩子什么是科學精神,什么是科學思維,我們只傳授科學知識?!睆堧p南不無惋惜地說,而同樣的問題,也表現在科普中。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的眼界、知識面和思維活躍程度早已今非昔比,這對我國科普事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敲響了警鐘。

  中國科學院大學存濟醫(yī)學院副教授吳亮其發(fā)現,現在的孩子都很“有想法”,但很多時候這些“想法”不過是來源于碎片化信息,而非健全的知識體系?!耙恍W生只是抓住了表面的科學道理,就頭頭是道地侃侃而談了。”

  張雙南更一針見血地指出:“暴露在花花世界中的孩子們,迷失是正常的,走正確的路反倒很難?!?/p>

  吳亮其表示,這場引人注目的對話表明,青年學子渴望同真正的科學家直接對話。他希望國家能制定相應的機制,鼓勵一線科學家參與到科學傳播事業(yè)中來。

  融科普于教育 

  然而,科學家做科普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樣容易。

  張雙南常思考:無數科普講座,數不勝數的學生聽眾,為什么不能幫助他們建立起科學思維?

  “還是要靠教育?!彼f,“在中小學教育中,融入科學史,引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孩子才能從一開始就了解科研工作的過程?!?/p>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郝京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國的科普工作不是教育部在搞,而是由科技部和科協(xié)承擔,有人把這稱為“體制內”科普;學校教育中有科普性質的活動則被稱為“體制外”科普。

  過去,后者被定性為前者的重要補充,但郝京華表示:“教育科普絕不僅僅是所謂的重要補充,而是整個科普事業(yè)的有機組成部分。二者應該是互相支撐的關系。”

  “如果把教育和科普分割開,管科普的人不懂課程設計,管教學的人缺乏科學素養(yǎng),那么很多科普資源就會浪費掉?!焙戮┤A說,“相反,如果把科普融入教育中,讓‘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科教力量攜起手來,就有望達到‘1+1>2’的效果?!?/p>

《中國科學報》 (2016-01-21 第1版 要聞)

附件下載: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郵編:100049 電話: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備案序號:京ICP備05002790號-1 文保網安備案號: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