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 2023年
【中國科學報】水下千米建大型望遠鏡!中國科學家有個大膽計劃
文章來源:  2023-03-21
】 【】 【

   繼在海拔4410米建設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并發(fā)現(xiàn)銀河系內(nèi)存在大量“高能宇宙加速器”后,如今中國科學家又將目光投向了海拔負幾千米的深海或深湖。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獲悉,LHAASO的科學研究團隊正在醞釀一個新的計劃——將30立方公里規(guī)模的巨大探測器陣列,放到水深千米以下的海底或湖底。該計劃名為高能水下中微子望遠鏡,以期從深水中遙望深空,解開宇宙線起源的“世紀之謎”。

  對于這一計劃的來龍去脈、現(xiàn)狀和難點,《中國科學報》獨家專訪了高能水下中微子望遠鏡計劃負責人、高能所研究員陳明君。

  高能水下中微子望遠鏡示意圖。受訪者供圖

  瞄準宇宙線起源的“世紀之謎”

  《中國科學報》:高能水下中微子望遠鏡計劃目前處于什么階段?

  陳明君:目前處在預研階段,正在開展探測器性能預期、方案設計、單元探測器樣機研制、部分關鍵設備研制以及水下工程調(diào)研等工作,高能所團隊還凝聚了所外多家單位參與聯(lián)合攻關。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為什么要建這個望遠鏡?

  陳明君:早在2017年,LHAASO項目首席科學家、高能所研究員曹臻就提出了高能水下中微子望遠鏡的設想,期望通過對高能中微子的探測徹底解開宇宙線起源的百年未解之謎。

  2021年年中,LHAASO研究團隊在《自然》和《科學》上連續(xù)發(fā)布重大成果,發(fā)現(xiàn)在銀河系內(nèi)存在大量超高能伽馬射線源。

  不過,國內(nèi)外科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各種證據(jù),確認這些超高能伽馬射線源就是宇宙線起源。而宇宙線起源是一個十分前沿的科學問題,是探索宇宙及其演化過程中神秘未知世界的金鑰匙。高能宇宙線的起源問題至今未解,被稱為“世紀之謎”。

  目前,對于超高能伽馬射線的起源,大家有兩種推測,一種是強子起源,即宇宙線被加速后與天體源附近的物質(zhì)發(fā)生碰撞,產(chǎn)生中性π介子,隨后壽命很短的中性π介子衰變產(chǎn)生伽馬射線,這個碰撞會伴生高能中微子;另一種是輕子起源,即認為超高能伽馬射線產(chǎn)生于高能電子,這個源不是宇宙線起源,其特征是不產(chǎn)生中微子。

  已經(jīng)有一些研究證據(jù)暗示了強子起源的可能性,而高能中微子的探測正好可以作為宇宙線起源的判斷依據(jù)。中微子與伽馬光子都是不帶電的,可以用其到達的方向反指到產(chǎn)生這兩種粒子的宇宙線起源位置,再加上超高能伽馬射線的觀測,有望徹底解開宇宙線起源之謎。

  在千米深的水底穿2300根“串”

 

  《中國科學報》:據(jù)說望遠鏡計劃建在千米以下的水底。為什么要在水下建望遠鏡陣列?

  陳明君:高能水下中微子望遠鏡瞄準的是探測能量在百TeV(萬億電子伏特)以上的中微子。建到水下主要是因為中微子在水里穿越的過程中會與原子核碰撞產(chǎn)生次級粒子,帶電次級粒子會發(fā)出光信號,而這些光信號可以被布置在水體中的探測器捕捉到。

  那么,為什么要建在千米以下的水底呢?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深水可屏蔽日光,約500米深的水下是完全黑暗的,在這種環(huán)境里,探測器才可以白天黑夜無差別地有效捕捉有用的光信號;第二,在千米以下,水體中基本沒有魚類和微生物,水非常干凈,有利于光信號的傳輸,增加中微子信號被探測到的概率。

  《中國科學報》:目前國際上是否有類似項目?高能水下中微子望遠鏡與這些項目相比有什么不同?

  陳明君:國際上已有類似的項目,正在運行的主要有兩個。在南極,有美國主導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IceCube);在貝加爾湖,有目前北半球最大的深水中微子望遠鏡(Baikal-GVD)。

  冰立方建在南極的冰體里,由86根裝備了探測器的電纜組成,這些電纜一頭連在地表實驗室中,另一頭從冰洞向下延伸至地下2.5公里的深度。該天文臺耗資2.8億美元建成,探測器陣列達到1立方公里,目前他們正在計劃擴大陣列規(guī)模。

  深水中微子望遠鏡,建在貝加爾湖水深750米至1300米的位置,探測器陣列只有0.5立方公里,計劃擴大到1立方公里。

  根據(jù)冰立方、深水中微子望遠鏡以及LHAASO等實驗的觀測結(jié)果,可以估算出超高能伽馬射線伴生的高能中微子流強。由此得出一個結(jié)論,即如果要在幾年內(nèi)有效地觀測確認一個超高能伽馬射線源是否為高能中微子源,從而確認宇宙線起源,至少需要30立方公里以上的有效探測體積。所以,高能水下中微子望遠鏡就設計為水下一個30立方公里的探測器立體陣列。

  《中國科學報》:你們打算怎么在水下建起這個巨大的陣列?

  陳明君:我們計劃用線纜將探測器設備穿成串,然后排列成陣,這也是國際上已經(jīng)實踐過的做法。為了增強探測器單元體的探測能力,從而降低整個探測陣列的造價,我們設計在單元探測器里放置探測能力強大的20英寸光電倍增管,用來將微弱的光信號轉(zhuǎn)變成電信號。每24個光電倍增管將被穿成一串,每串長860米,底端固定在海底或湖底。整個探測器陣列將有2300串,串與串間隔130米,可以覆蓋36平方公里。

  工程挑戰(zhàn)需逐一克服

 

  《中國科學報》:聽說2月初你們在南海西沙海域完成了首次深海測試工作,主要做了些什么?

  陳明君:2月9日至14日,我們開展了首次海試。按實驗計劃,我們將5個玻璃艙儀器放到了1800米深的水下,對探測器系統(tǒng)開展了各項指標的檢驗,尤其是防水耐壓性能的檢驗。經(jīng)過兩天的連續(xù)測量,我們記錄了大量人工信號和環(huán)境背景信號,在不同深度下進行了低本底伽馬輻射原位測量,獲得了用于優(yōu)化探測設計的重要一手資料。我們還實地驗證了4套玻璃艙裝置的防水封裝工藝,并完成了國產(chǎn)化23英寸玻璃艙樣品的耐壓測試,同時還檢驗了長距離LED時間刻度系統(tǒng)的性能。

  《中國科學報》:在選址的時候,會考慮哪些因素?

  陳明君:目前,我們在選址方面還沒有投入太多力量。

  選址主要考慮的是建設成本和實現(xiàn)的難易程度。超過1300米深度的水體主要都在海里,陸地上只有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它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最深處達到1600米,湖底平坦,近百平方公里內(nèi)的湖底高程差不超過1米。它也是非常干凈的湖,水吸收長度大于20米,比家用自來水要透明得多。那里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優(yōu)點——每年2至4月,湖面結(jié)冰1米以上,可以在冰面上直接進行探測器投放工作,這與在氣候條件變幻莫測且波濤洶涌的海面上的投放相比,將極大減少探測器的造價。

  另外,我國南海有許多水深3000米且海床平坦的可選站址,其中距離島嶼最近的大約150公里,面臨供電、數(shù)據(jù)傳輸、深海作業(yè)等諸多挑戰(zhàn)。

  《中國科學報》:如果這個望遠鏡陣列建成了,在周圍多大范圍內(nèi)不能有人類活動的干擾?

  陳明君:人類日?;顒訋缀醪荒艿竭_水下500米,這個望遠鏡陣列基本不會受到人類活動干擾。

  《中國科學報》:在水下建望遠鏡會面臨怎樣的工程挑戰(zhàn)?

  陳明君:我們研究組在高原一線做宇宙線實驗已經(jīng)超過40年,現(xiàn)有團隊成員都經(jīng)歷了LHAASO的建設過程,是一支不懼艱難、敢于挑戰(zhàn)、執(zhí)行力很強的隊伍。

  對于水下作業(yè),我們預計遇到的困難會比高原上多。第一是探測器研發(fā),每個設備都必須滿足千米深水下防水、耐壓的要求,這和我們現(xiàn)有幾米或幾十米的水下設備的研發(fā)區(qū)別很大。第二是海上工程作業(yè)將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第三是高昂的作業(yè)成本,比如租船費、水下無人機設備和作業(yè)費用等。第四是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條件,供電就是設備建設和運行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這些都需要我們逐一去克服。

  引自《中國科學報》 (2023-03-15 第4版 綜合 原標題為《從深水中遙望深空  求解宇宙線“身世”》)原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lAa2iulMLRjuVkTRWs4-g


附件下載: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郵編:100049 電話: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備案序號:京ICP備05002790號-1 文保網(wǎng)安備案號: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