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際直線對撞機國際研討會(LCWS10&ILC10)于3月26日-30日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辦,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協(xié)辦。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的資助了這次會議。
本次大會是國際直線對撞機(ILC)全球研究工作組(WWS)與全球設計工作組(GDE)聯(lián)合召開的一次全球性研討會,是繼2004年8月在北京宣布ILC的超導技術方案和2007年2月國際未來加速器委員會在北京發(fā)布《ILC參考設計報告》后,在北京舉行的又一次重要的ILC國際研討會議。來自世界各地高能物理研究機構和大學近的300名粒子物理和加速器物理專家出席了會議,其中外國科學家兩百多人。
會議中方主席高能所李衛(wèi)國研究員主持了會議并致歡迎詞,陳和生所長代表高能所感謝各國專家學者的出席,并介紹了高能所目前各種項目的進展以及中國參與國際直線對撞機研發(fā)、LHC國際合作等情況,同時介紹了國內粒子物理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國際未來加速器委員會(ICFA)主席Atusto Suzuki、GDE主任Barry Barish、實驗研究主任Sakue Yamada等14名專家分別作了大會報告,匯報了ILC的最新進展以及相關研究領域的發(fā)展情況。CERN所長Rolf Heuer也通過遠程視頻通話介紹了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最新進展、CERN長遠發(fā)展及和ILC的關系等。
大會報告后,會議進行了為期三天的LCWS與GDE分會報告,共有近300個分會報告在會議上進行了交流。涵蓋理論物理學、探測器、加速器等領域,他們針對國際直線對撞機的物理研究、探測器技術、加速器技術、建造費用、區(qū)域合作等相關議題進行了充分深入地研討。本次會議的討論將為2012年形成《ILC技術設計報告》提供重要依據(jù)。
本次會議也為中國參與國際直線對撞機相關合作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會議co-chair高能所高杰研究員介紹了中國在ILC加速器方面的研發(fā)和國際合作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中國科學家將在ILC超導加速技術,阻尼環(huán)設計,ATF2及正電子源等方面進一步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本次會議上高能所張敏被ILC GDE聘為亞洲通訊員。
3月30日,伴隨著LHC總能量為7萬億電子伏特的兩束流的成功對撞,國際直線對撞機國際研討會順利閉幕。國際直線對撞機指導委員會(ILCSC)主席John Bagger總結說,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今天我們拉開了粒子物理新時代的序幕。LHC實驗將首次探索在萬億能標的物理現(xiàn)象,它的重大科學成果將有力推動ILC的立項,以更高的精度研究物質微觀和宇觀的結構。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