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站的全部8個中微子探測器正式運行取數(shù),標志著實驗站的全面建成。此后,實驗站將持續(xù)運行3-5年,把中微子混合角sin22θ13的測量精度提高4倍,并開展反應堆中微子能譜測量等相關(guān)研究。精確測量是科學發(fā)現(xiàn)和突破的基礎(chǔ)。θ13是自然界的基本參數(shù)。精確的θ13測量值將為今后的中微子物理、天體物理、宇宙學等前沿科學研究提供精確的初值輸入,對基本粒子物理的大統(tǒng)一理論、尋找與鑒別新物理等具有重要意義。在未來至少二三十年內(nèi),都不會有實驗超過大亞灣的測量精度。這將是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繼今年3月8日在國際上首次發(fā)現(xiàn)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對應中微子混合角“θ13”),并精確測得其振蕩幾率后繼續(xù)領(lǐng)跑世界反應堆中微子研究的又一重要科學貢獻。
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之前,國際上對中微子混合角θ13的理論預言相差很大,且實驗上也未在直接搜尋中發(fā)現(xiàn)θ13振蕩的證據(jù),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測量sin22θ13的靈敏度應達到0.01。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科學家們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實驗精度最高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方案。在實驗站建設(shè)過程中,項目團隊敏銳捕捉了θ13可能較大的跡象,果斷修改實驗計劃,不等8個探測器全部到位,就以6個探測器提前累積數(shù)據(jù)。僅利用運行55 天觀測到的中微子事例,便在國際上首次發(fā)現(xiàn)了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并精確測量到其振蕩幾率,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發(fā)了強烈反響。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于2003年提出方案,2006年獲批立項,2007年10月破土動工,2010年12月完成地下實驗大廳的全部爆破任務(wù),2011年中完成探測器建造與安裝,8月開始近點取數(shù),年末實現(xiàn)6個探測器取數(shù),目前開始了8個探測器的全面聯(lián)合取數(shù)。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