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高能所與清華大學團隊合作參加的ATLAS硅徑跡探測器升級項目,完成了ATLAS短硅微條模塊(Short Strip Module)樣機試制。短硅模塊樣機在通過各項電子學測試后,已運往英國盧瑟福實驗室進行聯(lián)調(diào)測試,驗證桶部關鍵系統(tǒng)設計。
為應對高亮度大型強子對撞機(HL-LHC)升級,ATLAS合作組采用領域內(nèi)最前沿的硅探測器和讀出電子學技術,建造全硅徑跡探測器(Inner Tracker,簡稱ITk)替代現(xiàn)有徑跡室,提高帶電粒子徑跡探測性能。高能所與清華大學團隊合作參與外層徑跡探測器(ITk-Strip)項目,承擔建造1,000個高性能硅探測器模塊,硅覆蓋面積約10平方米,約占桶部總面積10%,為國內(nèi)首次承擔此類大面積抗輻照硅徑跡探測器項目。
此次試制的ATLAS硅徑跡探測器模塊由短硅微條傳感器(Short Strip Sensor)、前端讀出芯片(ABCStar)、電源控制板等構(gòu)成。短硅微條傳感器長9.76 厘米,寬9.80厘米,條間距75.5微米,總通道數(shù)超過5,000道。前端ABCStar芯片256通道0/1讀出,模塊搭載20個ABCStar芯片,每個芯片通過四層高密度25微米直徑的鋁線與傳感器引線鍵合連通。試制過程中模塊組件位置嚴格控制,定位精度滿足設計要求。電子學測試結(jié)果表明,芯片連通傳感器前后噪聲水平符合指標要求,引線鍵合后通道有效率高于99.5%。
高能所與清華大學團隊廣泛參與國際合作。與歐洲核子中心、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展抗輻照ABCStar芯片的設計,完成多個數(shù)字功能模塊的設計與驗證工作,樣片符合指標要求。與英國盧瑟福實驗室等單位開展深入合作,通過多輪預制確立硅探測器模塊建造工藝步驟,實現(xiàn)精準質(zhì)量控制。此外,利用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束流試驗設施,高能所完成了硅探測器模塊樣機高劑量輻照前后的空間分辨率、探測效率等關鍵指標的標定工作。此次模塊樣機試制成功后,團隊將全力準備即將開始的生產(chǎn)點審核,通過后開始預生產(chǎn),計劃2021年完成50個全功能硅探測器模塊。后續(xù)將完成批量生產(chǎn),并參與硅徑跡探測器在歐洲核子中心的在點集成、安裝、調(diào)試及運行。
本項目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基金委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清華大學、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經(jīng)費支持。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