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由中科院高能所東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主辦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第五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如約而至。因疫情防控需要,本次科學日活動采用線上形式開展,圍繞“洞見微觀·發(fā)現(xiàn)未來”的主題,與南方+平臺合作,以直播的形式帶領公眾“云游”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雖然在線上,但公眾的熱情不減,本次活動在南方+直播平臺共“接待”了15.6萬的“云”訪問,在科技日報、中國科技網、搜狐科技等全網共收獲了63萬次的點擊量,創(chuàng)歷年活動的新高。
中科院高能所東莞研究部副主任王生在致辭中表示,除了科研工作,科學傳播和科學普及也一直是大科學裝置的使命之一,希望通過每年的公眾科學日活動,不斷提升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關注和興趣。
直播活動以在線“云游覽”與科普講座相結合,深入淺出地為公眾解密“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原理及應用。
在“云游覽”環(huán)節(jié),東莞研究部加速器技術部副主任劉華昌帶領公眾深入地下十幾米的隧道,揭秘質子如何獲得“光速”;隨后,大家又跟隨鏡頭在繆平研究員的帶領下來到靶站譜儀大廳,“圍觀”散裂中子源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
在科普連線環(huán)節(jié),黃蔚玲研究員帶來了“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基于粒子加速器的散裂中子源”,馮向前研究員帶來了“‘名偵探’核技術探案集——科技考古破解歷史謎團》”等科普報告。今年的活動還首次邀請了兩個散裂中子源的用戶報告——來自東莞理工學院的王皓亮老師做的“‘負’膨脹的‘正’效應——中子衍射技術在熱縮冷脹材料研究中的應用”,以及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殷盼超老師做的“軟物質體系的構效關系探索”,帶領公眾一起解鎖“國之重器”的部分研究及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科學日活動還特別增加了“科學家故事”環(huán)節(jié),邀請公眾一起聆聽我國粒子加速器專家傅世年研究員講述自己三次出國,又三次回到祖國懷抱,幾十年如一日“為祖國服務”的動人故事,弘揚老科學家精神,讓公眾對“科技報國”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附件下載: